Sonntag, Februar 28, 2010

一个头脑清醒的骨科教授的文章

治疗手段眼花缭乱 医生何以决策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教授 李佛保

  医学基础、相关学科以及材料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脊柱外科的进步,为脊柱外科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发展机遇。在包括椎间固定部位、固定器材的选择、椎间植骨部位的选择、椎管扩大技术、脊柱矫形技术以及椎间活动的维持技术等方面,都出现了很多新技术、新内植物临床应用的报道。特别是各种新型的内植物,诸如椎间融合器在维持椎间高度、促进融合方面的优势,人工椎间盘、人工髓核在保持椎间生理活动度方面的优点,弹性固定技术在减少退变方面的好处等等,其设计理念均提出了很多进步观点。

  但是,在具体临床应用上,许多突出的矛盾出现在不同治疗方案的选择上。例如,是选用常规显露技术还是微创技术?是选用弹性固定技术还是坚强固定?是应用非融合技术还是360°融合技术?如何在让人眼花缭乱的治疗措施中做出正确选择呢?

  笔者认为,选择手术的原则包括:减压,应尽量减少稳定性的破坏;固定,应尽量减少活动度的丢失;融合,应选择出血较少的方式;矫形,应同时权衡有无风险;内植物的应用,以减少组织损伤为宜。虽然各种各样的新理念层出不穷,但以下基本观点是不能改变的:1.减压只对有症状处。2.融合靠植骨床和量。3.坚强固定只为矫形。4.内植物只解决其中一个病理,术后病理可能更多。5.内固定越多,风险越大,功能越差。6.脊柱手术难以一劳永逸。

  在坚持上述观点的同时,还要转变在临床工作中一些不正确的观点。现在很多医院都有一种趋势,盲目追求"国外新技术",或是"与国际接轨"。但是,"新的就是先进,旧的就是落后",这本身就是一种以偏赅全的错误论调。新技术未必就是科学的,未必就值得推广;反之,旧的技术未必就一无是处。况且,即使是国外的新技术,在国外专家中的反响也是有褒有贬。

  当前,医疗服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公共卫生开支剧增,医学学科分科过细,过分信赖高科技等等。如何改变现状?其实,前辈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人道。"原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巴德年先生也提到:"怎么学医不是说怎么开处方、做手术,而是说怎样将自己变成一个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善于和患者沟通的人……我鄙视那些把医学当成纯技术的工匠思想,他们只看到手术刀,看不到手术刀后面的人的存在。教育关键还是人,没有合适的人,刀就危险了。"因此,我们面对当今脊柱外科的种种现状,应大胆做出以下改变:

  ·改变只看照片、化验,不问病史体征的现状。

  ·改变手术的出发点,从"我能否完成这台手术"到"他能否承受这台手术"。

  ·改变骨愈合只靠坚强内固定的看法,强调接触、血运和应力才是其根本。

  ·改变假体、内植物在体内一成不变的观念。

  ·改变签字、多检查治疗避免纠纷风险的想法,责任心、技术、沟通才是关键。

  ·改变对新技术的片面评价,强调病人的需要第一,而不是不负责任地推广。

  ·改变对先进与落后的看法。先进的标准应该是用最小的创伤和代价治好病人,而用最大的创伤和代价治好病人应是落后的代表。

  ·改变对最有前途的人的看法。值得尊敬的应该是抓住医学难题、埋头苦干紧追不舍而文章不多的医生,而不是文章很多质量却不高的医生。

  ·改变总觉得外国的东西就一定是好的想法。

发自我的 iPhone

Sonntag, Februar 14, 2010

回中国过年

一切都好。
腊月二十八,去看病危的外婆,
今天晚饭时,电话打来,外婆去世。
享年九十八岁。
外婆家是我小时候暑假梦想之地。
后来外婆和我们一起住了二十多年。
祝外婆在天国安息。
我总记得每次回来她送我常说,总惦记着多看几眼。
那个值得尊敬和怀念的老人去了。
爸妈今晚去,不让我们去。明天下午去守夜,按郧县规矩,抽三出殡。

外婆的去世也让我想起奶奶的去世,那时我还是医科生,不是医生。

...

发自我的 iPhone
free counters

Über mich

Mein Bild
In pain there is no east and west.I did it my way beyond th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