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stag, November 12, 2011

RT 从里尔克《沉重的时刻》看译诗的用语与节奏 - 三 耳的博客 - 敏思博客


从里尔克《沉重的时刻》看译诗的用语与节奏

作者:三 耳   出自:传情是否有这种说法 浏览/评论:1,160/6   日期:2006年3月23日 06:02

(按:日前有朋友用《沉重的时刻》作为留言,遂想到去年小女的一段文章,今贴上,以期对这首我们经常引用的名作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摘 要: 关于里尔克的名作《沉重的时刻》,著名翻译家梁宗岱、陈敬容和绿原分别有各自的翻译,从三位的译文可以看出(1)诗歌翻译中"出彩"之出往往在于关键字词的翻译。(2)把握节奏感是诗歌翻译重要环节,拉长与紧缩、句式与音节的变化须自然地"化入"翻译的过程。(3)翻译现代诗歌必须顾及现代人的欣赏习惯。
关键词: 翻译 《沉重的时刻》 用语 节奏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莎士比亚"。正因为文化背景千差万别,对作品的解读见仁见智,因此,翻译诗歌是"危险"的。
就母语而言,古人说"诗无达诂",意为对于诗歌的方方面面的理解因人而异,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像《诗经》的第一首《关雎》,从古到今多数人说写的是男女恋爱,可朱熹却说是"颂先后之德"。但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就可以视为"一家之言"。正是在欣赏、解读的差异性的意义上,我们才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1〗
而译诗是对别人母语之中的文化精华进行转述,要准确而生动地"移植"对方的本意,还要把人家的"神韵"保留完整,所以显得尤其困难。因此,西人把"人之初,性本善"翻译为"人生下来的时候,性生活是很好的"便不足为怪了。
同时,无论中外,诗歌最显著的特色之一是韵脚。像中国的旧诗,"平平仄仄仄平平"的格律本身就带有修辞的意义,想贴切的转译谈何容易!
于是,翻译界有了"诗人译诗"的说法和惯例。
的确,诗人基于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基于自己对于诗歌语汇和语气的熟练把握,基于自己的"诗心"和特殊的语感,往往能够更准确地抓住诗歌的内涵所在、关键所在,有可能更好地接近"信、达、雅"的标准。回顾中国现、当代译诗的历史,定评中有成就的翻译家也往往是诗人,如郭沫若、冰心、艾青、何其芳、穆旦、戴望舒等等。
但是,即便同为诗人,由于个人经历的差异、对作者和作品的理解不同、文史哲修养的侧重面不同,翻译出了的作品同样会有大大小小的差别。
现以奥地利著名诗人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的代表作《沉重的时刻》的翻译为例。
该诗的德语原文是——

Ernste Stunde

Wer jetzt weint irgendwo in der Welt, 
ohne Grund weint in der Welt, 
weint über mich.

Wer jetzt lacht irgendwo in der Nacht, 
ohne Grund lacht in der Nacht, 
lacht mich aus.

Wer jetzt geht irgendwo in der Welt, 
ohne Grund geht in der Welt, 
geht zu mir.

Wer jetzt stirbt irgendwo in der Welt, 
ohne Grund stirbt in der Welt: 
sieht mich an.

里尔克的童年寂寞而黯淡,他没有兄弟姐妹,九岁时双亲离异,一生穷困潦倒、四处流浪;他健康状况很差,五年的军校生活使其精神和肉体均备受摧残,临终死得痛苦而又孤独。他的诗歌中常用的一个主词是"主啊",充满了对于命运沉重的喟叹。也正因为如此,他的诗作以思想的深刻见长——他毕生都在力图用诗歌探索"生存意义"问题。可以说,在对于心灵的挖掘和撞击的层面,他像俄国的妥斯托耶夫斯基一样堪称伟大的"灵魂的审判者"。《沉重的时刻》是被后人引用最为广泛的表现痛苦的诗作之一。对于该诗,著名翻译家梁宗岱的译文是——

谁此刻在世界某处哭 
无端端在世界上哭 
在哭着我 

谁此刻在世界某处笑 
无端端在世界上笑 
在笑着我 

谁此刻在世界某处走 
无端端在世界上走 
在走向我 

谁此刻在世界某处死 
无端端在世界上死 
在望着我〖2〗

译文已经比较准确地表现出"集全世界的痛苦于一身"的沉重。时间、空间、白天、黑夜、哭泣、冷笑……直至走动和死亡无不与自己的沉重有关。其语法和句法都很到位,且句式整齐,具有"建筑美"。但由于时代和表达的原因,有两点与后来的欣赏习惯不大符合。一是节奏感,以单音节的"谁"打头,不便于汉语的朗读,也似乎缺乏更强的力度。二是用语,"某处"、"无端端"等明显地还带有"五四"以降、白话文初期的"半文半白半欧化"的特点。译者自己也曾慨叹:诗,在一定意义上,是不可译的。……作者与译者感受程度的深浅,艺术手腕的强弱。和两国文字的根深蒂固的基本差别……这些都是明显的,也许是不可跨越的困难。同时,也许是为了全诗的体式的统一, 梁先生故意"忽略"了第二小节里的"夜里"一词。
而"九叶诗人"陈敬容的译文是——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哭
无缘无故地在世上哭
在哭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笑
无缘无故地在夜里笑
在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走
无缘无故地在世上走
走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死
无缘无故地在世上死
望着我〖32〗

与梁宗岱的译文作比,陈译把"此刻"前置,一是语气有显著的加重,二是节奏也和谐了不少。"无缘无故"也比"无端端"更通俗、准确、更有节奏感。可如前所述,以时下的阅读习惯观之,"某处"二字尚不够口语化。而且由于"某处"二字过于简洁,阅读的"情绪酝酿"稍短,也多少给人以"铺垫不足"或"情绪没有推到位"的感觉。而既然首句的"此刻"提前,则又与"在哭我"和"在笑我"的"在"不无重复之嫌,或许是为了诗行的对称和齐整,为了对"现在时态"进行强调,译者有意地多加了两个"在"字。
另一位著名诗人绿原的译文则是——

而今谁在世上什么地方哭泣
在世上无缘无故地哭泣
他就是哭我

而今谁在世上什么地方发笑
在夜间无缘无故地发笑
他就是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什么地方走
无缘无故地在世上走
他就走向我

而今谁在世上什么地方死去
在世上无缘无故地死去
他就看见了我〖4〗

译者用"什么地方"化解"某处",增加了一个音尺,故延长了情绪的积累,增加了体会的韵味,比梁译做得合理。以"而今"代替"此刻"固然无可非议,但"现在进行"的特点似乎有些模糊了。而以双音节词结尾的"哭泣"、"发笑"、"死去"等,就有了过于追求节奏效果而添字的"蛇足"之嫌。同时,"哭泣"、"发笑"、"死去"与第三节的"走"字也不大和谐,如果一定要追求以双音节词结尾,则应译为"行走"。而"他就是哭我"、"他就是笑我"、"他就走向我"如果说可以理解为进行时态,那么,"他就看见了我"则明确无误的是已经完成的时态了,造成了全诗时间概念的不统一。与前两位翻译者相比,末句的拉长反而显得不够简洁。
综合以上几位翻译家的译文,近年来有译家把这首诗歌翻译为——

此刻有谁在世上什么地方哭
无缘无故地在世上哭
哭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什么地方笑
无缘无故地在夜里笑
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什么地方走
无缘无故地在世上走
走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什么地方死
无缘无故地在世上死
看着我
我们认为,此种译文比较完整,更加接近"信、达、雅"的标准,朗读或默诵之际每每引起强烈的共鸣。其特点在于——
(1)集中了梁宗岱的整齐、陈敬容的"此刻"、绿原的"什么地方",即撷取了三位翻译家语用方面的所长。
(2)以"哭我"、"笑我"、"走向我"、"看着我"作结,一方面简洁而富有文字的张力,另一方面突出了四小节精神感觉的"递进色彩",把情绪推向沉重甚至恐怖。
(3)采用绿原的译文,以"无缘无故"与"什么地方"作语气呼应,拉长词语的幅度。
(4)以"看着我"代替"望着我"。因为"望着我"不无"远望"、"眺望"的意思,因此有意无意地使得"严重"的程度变轻。而"看着我"显然是近距离的"逼视"、"凝视","严重"或"沉重"得近乎恐怖。使得全诗的收缩更加结实、有力。
(5)每一节的前两句突出了双音节词的节奏感,而收缩时的"哭我"、"笑我"、"走向我"、"看着我"均以单音节作结,富于变化。如果读首节时"哭我"二字尚显得突兀,到"笑我"、"走向我"、"看着我"时则会感到步步深入的语言魅力。
题目的翻译也有区别。陈敬容和梁宗岱二先生翻译为《严重的时刻》,而绿原先生翻译为《沉重的时刻》,虽则德文"Ernste"一词兼有"严重"和"沉重"的含义,但细细品味,我们还是认为"沉重"二字在此更为贴切。因为诗人的落脚点是对于痛苦的内心感觉,是一种沉重的向下的力量,而不仅仅是时间或观念上的"严重"。故二者虽为近意词,这里确有程度的差别——"心情异常沉重"毕竟要较"心情异常严重"准确而生动一些。
我国古人说到诗歌创作时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只将五字句,用破一生心"的描写和比喻。其实,翻译的字斟句酌何尝不是如此?通过此诗的翻译,我们或许可以得出与用语和节奏相关的几点结论——
(1)诗歌翻译中"出彩"之出往往在于关键字词的翻译。如"看着我"的"看"字所承载的沉重气息和严肃氛围。
(2)把握节奏感是诗歌翻译重要环节,拉长与紧缩、句式与音节的变化须自然地"化入"翻译的过程。如用"走向我"、"看着我"代替"他就走向我"、"他就看见了我";用"无缘无故"取代"无端端"。
(3)与时俱进,翻译现代诗歌应该顾及发展变化着的现代人的欣赏习惯。"五四"之际或解放之初,汉语的口语话尚在发展成熟阶段,"某处"、"无端端"的译文无可非议。而到了生活节奏加快、语言表达更趋直白的时下,译文亦须在保证"诗味"的前提下更加口语化一些。

注释:
〖1〗鲁迅:《<绛洞花主>小引》,《鲁迅杂文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版1020页
〖2〗吕进主编《外国名诗鉴赏词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版681页
〖3〗藏棣编《里尔克诗选》,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年9月版,10页
〖4〗绿原译《里尔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11月版,106页

参考书目:
刘靖之主编《翻译论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年版
罗新璋编《翻译论集》,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杜承南 文军主编《中国当代翻译百论》,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傅雷全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陈福康著《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刘季春编著《实用翻译教程》,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隐私权保护 - 网站地图 - RSS大全 - 联系我们 - 交换链接

Copyright © 2005 blog.stnn.cc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08030106号


Keine Kommentare:

Kommentar veröffentlichen